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杜课】谈话6|特别关注:从美国大选反思人工智能

2016-11-23 南大公益传播 杜课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y0348mphx4c

  美国大选与人工智能

Q: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


美国大选中运用大量人工智能,其预测结果仍与实际结果有出入,那么人工智能在多大程度上有“大智慧”,又如何实现“人机共生”?


A: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

 听课笔记

文/周文

在美国大选结果出来之前,各家媒体对于总统人选的预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,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人工智能的参与,但预测结果却和真实的结果大相径庭。这不禁让我们反思,人工智能,它哪里出了错呢?

机器的本质

时至今日,人工智能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再少见,“扫地机器人”,“智能防盗”,以及人力无法办到的大数据等等,屡见不鲜。我们也的确十分享受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的便利。但既然专家们对于人工智能仍在争论,对其褒贬不一,那么我们则需要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加以细细斟酌了。


 


这场新媒体的浪潮中,人工智能无法隐藏它的缺点。在媒体进行民意调查时,它的确可以快速获取、记录、保存大量数据,从而形成数据流,为我们服务。但不要忘了,人工智能,它是冷冰冰的机器,它无法辨识民众某句话的背后潜台词或者其真假程度。当然,更甚论在这之后民众态度会转变的可能。人工智能还处在一个过程阶段,没有人的高超的智能。

“浅薄”的判断


 统计学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参考,人工智能在其中所进行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储存,仅仅是当下的,某一个层面的判断。影响一个东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,且因素之间可能彼此存在关联。人工智能恰恰是忽视了这层关系,将层面上的单个的判断作为最后的结果。


而实际上,人类的生活是彼此交叉的,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,甚至意识,都会对人造成干扰。而人工智能在这些干扰变量面前是无法发挥作用的,这些干扰量是无法用数字表现出来的






    人机共生


人相较于机器而言,优势在于人会有反思,会有对自己的判断,对未来的思考。机器无法代替人做出哲学、价值观方面的思考,它只是一个没有自觉意识的设备。在未来人和机器共同工作的时候,要把至关重要的判断留给人。对于人所拥有的能力和价值追求有自信,不要追求“机器至上”,陷入“更多的那个数据更正确,每一瞬间的反应都会被认为是最终结果”的歧途。



一场美国大选,不乏瞩目之人,但更值得庆幸的是这场大选启发了我们很多,在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,运用人工智能的“大智慧”的同时,仍保持人的思考追求,方能实现“人机共生”。


感谢收看、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。


鸣谢:
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
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视频|代黎明  范德兰  魏安     

文案|周文

编辑|周文

责任编辑|魏安
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。

      杜  课

邮箱:njuduke@163.com

不学不成    不问不知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